相继前面的两篇文章,分别介绍系统辨证脉学的由来、与传统脉的区别及其感受信息的基本单位。

 

这一篇将带领大家进入辨证体系~

 

系统辨证脉学的辨证体系

 

系统辨证脉学的辨证体系是通过递进式的方式形成的,首先从患者脉象中诊察“脉象要素”,再分别构成“脉象层次”,说明不同侧面的问题,最后构成“脉象系统”,指导辨证,从而论治。

 

一个患者的脉象可有多个脉象层次,每个脉象层次是由特定的脉象要素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可分别表示不同的病因、病机、或者身心状态。

 

脉象系统对机体的表征是整体性的,在生理状态下,它可以表征机体的体质、个性、机体发展趋向;病理状态下,它可以追溯还原疾病过程,包括不良的心理经历、工作经历、生活经历,从而客观说明患者患病的始动因素、发病诱因及疾病发生发展机制。

 

举一例子说明:

 

某一患者,主诉为感冒,刻下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舌苔薄白。

 

诊脉,感受其脉壁、脉体、血流及脉波,获取以下脉象:

 

血管壁张力高,即“刚”;桡动脉搏动扩张有限而迅速回敛,即 “敛”;桡动脉血管的搏动不稳定、谐振波增加,即“动”;脉搏搏动在寸口部所处的位置浅,即浮;血流层的温度偏低,故“寒”;血流速度慢,即“缓”;脉率慢,即“迟”。

 

综合获得脉象要素为:浮、刚、敛、寒、动、迟。

 

“刚”、“敛”、“寒”为感受寒邪,邪气凝滞,气血运行受约,经脉、肌腠拘急;

 

“浮”、“动”为风寒之邪束表,正气奋起与其抗争,脉体位置浅、脉搏谐振波增加;

 

“迟”、“缓”为阳气受损或郁闭,鼓动气血运行不利,血行缓慢。

 

综上述分析,三个脉象层次从不同的侧面形成脉象系统,说明患者感受风寒之邪,寒邪束表的表实证。

 

只要将疾病的病机分析透彻,即可指导治疗,在这个案例中,疏风散寒、发汗解表的麻黄汤立即可派上用场。

 

指导辨证是脉诊最主要的功能,而脉象系统是实现脉诊功能的直接工具,通过脉象能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的每一个环节和机制,为疾病的辨证提供客观而准确的依据,即可指导临床治疗、判断预后转归和指导预防调护。

 

目前中医诊断学的辨证内容包括了病因、气血津液、经络脏腑、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等。

 

而在系统辨证脉学中,脉象系统指导辨证的内容则包括了辨阴阳、体质、致病因素、病机、症状、病位、个性、心理历程、心理状态、预后、疗效、辨证施护、易患疾病及西医疾病。

 

举辨阴阳说明:阴阳是中医诊断学辨证的总纲,是对机体和所患疾病根本属性的辨别,是制定治疗方案的指南。

 

病理脉象是脱离正常的“中和状态”向两极化的改变,因此通过强弱、刚柔、寒热、迟数、枯荣、稀稠、动静等脉象要素所体现具有不同阴阳属性的脉象特征,即可准确地判断阴阳。

 

 

 

脉象系统分为病因脉象系统、病机脉象系统、体质与个性脉象系统,通过系统建立形神一体诊断、疾病过程时空诊断、中西整合诊断,使疾病的定位、定性、定量更加准确。

01

 

病因脉象系统里面包括了外感六淫脉象系统、七情内伤脉象系统、饮食不节脉象系统、劳逸所伤和衰老脉象系统。

 

病因是导致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藏于脉象之后引起脉象变化的原因之一。

 

如一患者在局部脉象,右关主脾胃的位置,出现“滑、沉”,血管壁与周围组织间界限“模糊”,整体脉象“滑、短、稠”即可判断为食积。

 

齐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对病因理论的认识,将病因划分多个层次,包括了始动病因、持续病因、显性病因和潜在病因。

 

 

以外感六淫脉象系统中的寒邪为例子:感受寒邪脉象的突出特点是“刚敛而寒”。

 

寒性收引,感受寒邪,局部组织出现痉挛,相对应的桡动脉管壁张力增高,如肩部受寒则寸关不桡侧缘张力相应增加,则“刚”;

 

寒性凝敛,相应脉段的搏动不能自然舒张,周向搏动受限,故“敛”;

 

寒邪伤害体内的阳气,局部受寒,阳气温煦不足,相应脉位温度下降,故“寒”。

 

根据脉象要素之间的系统联系,表征寒中经络、寒邪束表、寒中于上、寒中于下、寒邪直中入里、寒邪伤阳、外寒内饮和寒束于外热化于内等病机。

 

02

 

病机脉象系统包括了阴阳失调脉象系统、邪正盛衰脉象系统、气机失调脉象系统。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是运用中医理论分析归纳疾病现象,从而得出对疾病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识,是治疗疾病的依据之一。

 

以邪正盛衰脉象系统中的气虚作为例子:气虚的突出脉象是“弱而散”。

 

气虚推动血液运行无力,血管内压力变小,故“弱”,如心气虚,可见左寸脉弱,气虚不敛,故“散”。

 

根据以上不同的脉象要素的不同系统联系,判断出气虚、气虚血瘀及脏腑部位的不同病机。

 

03

 

体质与个性脉象系统包括了体质脉象和个性脉象。

 

以体质中的脉象木形人举例:木形人的脉象特征是“直强而热”。

 

性格耿直,脉象直挺,故“直”;血管紧缩,脉搏内的压力相对较大,故“强”;体质相对火热旺盛,血流带出体内的热量较大,则血流热度较高,故“热”。

 

木形之人的体质容易倾向火热旺盛、气盛血虚、阴亏、脾虚等方面,临床上可根据要素组合判断。

 

举例说明,如患者脉象“直强而热”,又出现枯、细,为偏“阴亏”体质,如患者外感,治疗时应滋阴解表,如加减葳蕤汤。

 

以上为系统辨证脉学的辨证结构,因此一个病人就诊时,首先我们会通过他的脉象,辨识他的体质性格特点、是否存在心理紊乱状态、并将脉象里获得的要素进行组合,分析归纳,作出判断。

 

举一病例:

乔某,男,36岁。

 

2010-11-18,一诊。

 

主诉:反复发作性口腔溃疡10余年。

 

现病史:患者于10余年前因感冒后而出现多发性口腔溃疡,逐渐加重,饮酒后溃疡即发,需经数月才能愈合,容易反复。曾服中药汤剂、激素等治疗,效不显。

 

现患者仍有口腔溃疡,时口干,乏力,体重减轻,无头晕,易饥,食后腹胀、腹泻,纳眠可,大便时干时稀,小便调。

 

舌象:舌淡白,有裂纹,苔薄白。

 

局部脉象:左关脉:稍浮、稍寒。左三部整体脉:柔、细。右关脉:寒。右三部整体脉:沉。

 

整体脉象:下、薄、滑、稀、长、进少退多、来缓去疾、弱、直。

 

脉象分析:整体脉的“下”、“薄”、“滑”、“稀”、“长”、“进少退多”、“来缓去疾”、“弱”、“直”、表征素体属于金形之人,禀赋薄弱,先天、后天气血的不足。

 

左关脉的“稍浮”表征胃部胀气;双关脉“寒”表征中焦脾胃虚寒;左三部整体脉“柔”、“细”表征机体血虚;右三部整体脉“沉”、“弱”表征气虚、阳虚。

 

综合表现出气血阴阳不足的病机。

 

诊断:口疮

 

病机:禀赋不足,气血阴阳亏虚

 

治法:阴阳双补,兼清虚热

 

处方:乌梅20 人参12 黄芩12 黄连9 白芍30 当归15 干姜9 桂枝12 生甘草9 山药15 薏苡仁20 石斛15 木蝴蝶3 防风12 百合15

14剂,水煎服,日一剂

 

2010-2-12,二诊。

 

服药后效可,舌上溃疡缓解,唇上溃疡未见效。

 

现困倦,乏力,夜间睡眠易上肢麻木,仍口干,纳眠可,梦多,咽痛,似有物堵塞,痰色黄易咳,二便调。

 

上方加升麻12,白芷12。

14剂,水煎服,日一剂

 

服上药效可,口腔溃疡减轻,药后大便溏,日一行。现全身疲乏欲睡,多梦。晨起有痰,易咯出。

 

处方:党参200 黄精150 鹿角胶500 砂仁90 白术200 补骨脂200 菟丝子150 吴茱萸90 升麻120 白芷120 乌梅200 人参120 黄芩120 黄连90 白芍300 当归150 干姜90 桂枝120 生甘草90 山药150 薏苡仁200 石斛150 木蝴蝶30 防风120 百合150 蜂蜜1000 红糖500 黄酒500

 

上料共熬成膏,每次30g,日2次,冲服。调理,以图久远疗效。

金形之人禀赋薄弱,易于思虑,导致机体阴阳气血的全面亏虚,治疗过程中又不耐寒热药味,过则出现相应的症状。

 

因此临床用药宜平调阴阳,缓以图之,不可一见典型症状就孟浪用药,否则会迅速出现病机逆转。

 

 

齐教授常说,临床看病就好像侦探破案,一定要层层剖析,寻找出真凶。通过脉象要素的搜集、组合,我们就能分析判断,接着辨证论治。

 

诊断实际上是临证时最重要的环节,只要掌握了诊断技能,我们可以使用各种治疗手法。

 

下一篇文章,小编带领大家进入系统辨证脉学的临床诊疗模式~千万不要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