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波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78年生,天津人,籍贯山东。本科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获中医学专业学士学位,毕业后就读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师从秦玉龙教授(我国中医各家学说学科开创者任应秋教授研究生)学习医史文献专业中医各家学说方向,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硕士、博士学位。

 

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中医各家学说后备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委员,注册执业医师。

 

长期从事中医历代名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相关教学、科研、临床工作,发表论文25篇(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身份17篇),参编教材6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一五”“十三五”规划教材2部,任编委),出版专著2部(副主编1部),多次在全国学术交流会议发言,培养硕士研究生在读2名,协助指导研究生多名,指导多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曾获得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七届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一等奖。

 

Q:周老师您作为一位中医各家学说的老师,肯定也接触过很多学派的脉学,请问是什么原因让您走上学习系统辨证脉学的道路?

 

A: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中,我了解过一些脉学知识。

 

比如《史记》里讲的“天下言脉者,自扁鹊始”;

 

《难经》论脉独取寸口,分寸关尺,发展了《黄帝内经》的诊脉法;

 

王叔和《脉经》又进一步从脉象分候脏腑病证,描述物理特征,指导治疗;

 

朱肱主张治伤寒脉证合参,论脉分阴阳;

 

还有我们非常熟悉的李时珍《濒湖脉学》等等。历代医家非常重视从脉上论治疾病。

 

由于年代久远,脉象的描述、病理意义多有变迁,理解医家本意,学习和运用脉法,确实很有难度。

 

我从事中医各家学说的教学、临床与研究工作,主要方向是研究历代医家和学派自成系统的学说、理论和临床经验,其中,诊法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由于历代医家有不同的学术传承和主张,学习研究医家在诊治疾病方面的规律,的确很难贯通。其中脉学的难度也很大。

 

在临床教学实践中,常有学生问起患者的病证,为什么不是教材里写的那种脉象。

 

我往往从总体证候来解释,还不能把脉象讲述透彻。

 

久而久之,越发觉得自己对历代医家所讲的“脉、因、证、治”,总有认识不足的地方,临床运用历代医家的理论和经验,还不够严谨。

 

我们学校(天津中医药大学)曾邀请齐向华教授进行讲座,我有幸第一次了解到系统辨证脉学。

 

当时第一印象就是其中有系统完整的、切合中医理法方药的脉因证治体系!

 

在聆听齐教授讲座的过程中,我发现系统辨证脉学是经过大量临床观察,细致揣摩,反复实践形成的,融合了体质学说、情志学说、辨证学说,脉象描述更加明了,极具理论和实践价值!

 

特别是看到齐教授随机选取现场学生,当场诊脉,马上说出有哪些病证,并且用针调治,立即就有了相应的体征变化。

 

我觉得其中一定大有奥秘,这是一种极具中医特色的脉法!

 

我在读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明代医家孙一奎的临床经验。

 

孙一奎的命门动气说联系临床实践与脉象也有关系,孙一奎首重明证,主张师古而不泥古,除了用前人的成方变化,经常自拟处方。

 

中医治疗疾病的关键是理、法、方、药。

 

明理是第一步,方药可以灵活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

 

在临床实践中,我坚持求精不求多,只有自己学好中医,才能教好中医啊!

 

自己必须要迈出这一步,好好学!

 

于是,就开始了系统辨证脉学的学习旅程。

 

Q:您觉得系统辨证脉学与传统脉学之间的差异在哪?

 

A:传统脉学的脉象描述多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往往会比较模糊。

 

对于初学者,如果缺少相关常识,理解和掌握是有一定困难的。

 

比如浮如木在水中浮,弦脉如循长杆,紧如转索切如绳,悟性差一点,就会觉得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在本科阶段学完中医诊断学以后,也曾反复背诵《濒湖脉学》,再结合实践认识,遇到过不少困难。

 

比如30种脉象怎样尽快全部掌握?

 

脉象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特别是物理特征复杂的脉象和病理意义复杂的脉象,困难更大。

 

例如洪脉,阳盛有,阴虚也有,再例如弦脉与紧脉,实际仅从文字入手,在力度和形象上理解和区别是有难度的。

 

系统辨证脉学的脉象要素描述非常有特色!

 

脉象要素都是成对出现,物理特征比较单纯,学习和感知的目标明确,因此易于学习和掌握!

 

比如粗细、强弱、刚柔。

 

还有,脉象要素中包含了传统脉学没有提到的寒热、内外等。

 

如果把刚、寒放在一起,再来理解传统脉学里讲的紧脉,“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就容易了。

 

尤其是在学习过程中,齐老师倡导手指感觉的单一通道开放,带教老师手把手指导实践,当下体验某一个典型特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脉象也能立即感触到,学习和掌握就更加容易明白了!

 

在第二次参加普及班培训时,这一点,我感觉体会更深刻!

 

系统辨证脉学并不悖于传统脉学,而是向更明确的方向发展了。

 

重视提升人的手指感觉能力,强调在实践中逐步开发,每种脉象要素都有大量临床观察和实践的基础,并不是无限扩大。

 

虽然目前我能掌握的脉象要素还不够多,不够精准,但是仅从现有掌握的脉象要素来诊断和分析病证、指导治疗,已经比以往明显精确了。

 

后面我有一个病案分享给大家,肝气犯胃真不只是弦脉,敬请同仁讨论指正,希望抛砖引玉,激发学习动力,共同研究进步。

 

仅从描述和掌握脉象物理特征这一个角度看,就不难发现系统辨证脉学具有非常突出的实用性优势!

 

Q:很多人都觉得学习脉学很困难,请问您在学习的过程中有遇到什么困难?然后又是如何化解的呢?

 

A: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感觉有几类困难。

 

第一,思考太多,动手太少。

 

上学看书久了有个习惯,有时好,有时并不好,自己总想看书思考,把脉的特征弄明白,就容易陷入空想的误区。

 

齐老师反复讲,要实践,为什么大学课程学完了还不会诊脉,光看书光想是不行的,中医一定不能离开临床实践!

 

确实在自己后来的实践中,我也发现许多诊治疾病的理论也从脉法上贯通了!

 

比如火郁发之,治疗中确实能够体现出寒热的变化,木郁达之,治疗中也有呕吐、嗳气、肠鸣音频率增强的现象,脉象就有变化。

 

第二,学习主动性不够。

 

参加第一期普及班的时候,自己还有点蒙蒙的。

 

老师非常用心,每个组每个组手把手的教,我还不懂得赶紧去跟着老师摸脉。

 

学习千万不要舍不得面子!

 

第二期学习,主动在自己组和其他组跟老师摸典型的脉象,收获很大,机会多么难得啊!

 

第三,不能确定自己诊的脉象要素对不对。

 

这个困难恐怕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滕老师在答疑的时候讲了方法,群里不少学员师兄也分享了心得,我逐渐明白了多实践和四诊合参是突破学习瓶颈的重要途径!

 

第二期培训班结束后第二天,我回学校上课,课间问学生,谁颈肩疼啊?

 

有两个女生举手,立即诊脉,一比较就把典型特征记住了,然后屡试不爽,真的很高兴!

 

Q:请问您觉得如何更容易更快将系统辨证脉学掌握?

 

A:首先,有经验的老师引领非常重要!

 

非常感谢齐向华老师和培训班的老师们!正如齐老师和培训团队老师们经常讲的,一定要多实践!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们全力以赴的教,自己光看光想是学不会的,必须多动手。

 

还有,脉象要素是客观现象,经过训练可以诊察到,不是主观的臆测。

 

有段话,我印象非常深刻!

 

齐老师在第二期培训班结束总结时,语重心长的讲,要相信自己手下的感觉!不要着急!

 

比如谐振波,我开始只是道理上理解,还不太相信,真的有吗?能摸到吗?会这么神奇吗?

 

那天自己身心状态不好,在左寸脉上部出现了一种奇怪脉象!

 

是不是谐振波呢?

 

按照这种手下的体验再去给别人诊脉,哇!果然很准确!

 

有确诊抑郁症患者的脉象更明显!真的有谐振波啊!

 

而且有的人血流层还有改变,好象马桶冲水时的那种乱流,但是我描述不出来,按照齐老师总结时讲的,要先记住这种感觉!

 

所以,今后还要努力学习,沿着老师指导的方向走下去,相信一定能够进步,掌握得更好。

 

为自己,为父母,为朋友

学中医,习脉学

识别下方二维码了解更多系统辨证脉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