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好,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些我的跟师以来的临床心得,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宋晓宾,2009年从师与我的恩师齐向华教授,2015年博士毕业,就职于中医药传播机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读及毕业之后一直坚持临证学习,一路走来,发现2009年的自己对中医学真是懵懂未知,尽管已读完大学基本课程,发现一无所获,一度怀疑自己智商堪忧,浪费了美好的4年学习机会,后来发现不是这样,而是未遇名师指点,方才理解古人为何三年就能出徒,国医大师们弱冠之年已能名噪大江南北,而今读到博士,虽满脸苍苍,大多仍然下笔不能开方,针灸穴位不能扎准,更不用谈效如浮鼓。

 

相反,我是幸运的,遇到了我的导师齐老师,临床教导我们从不背诵经文,也不主动教授学生如何学习,但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言传身教,遵循古人的因材施教,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来思考问题,求教问题,解决问题,使我不得不重新洗脑,来培养自己的学习思维,跟师六年,是我火箭似的开悟阶段和提升阶段,边学习,边临证,每周临证数十例病人,反复验证和总结脉象规律和用药、用针特点,涉及妇科、脑科、心血管科、消化科、呼吸科甚至外科如痈疽、肿瘤等调理。

 

时时刻刻应用齐教授创立的系统辨证脉学体系,利用“阴阳”思维,齐老师创造性的将复杂难辨的脉象分化为25对对立统一的要素,并重新搭配组合,体现了“一阴一阳”之道,可合,可分,“分”表征一定意义;“合”亦表征一定涵义,不同的组合就是上千种上万种疾病形态,可贵之处不仅仅体现了疾病的当下状态,空间结构的改变,而且将整个疾病的发生始动因素、诱导因素、发展变化过程、预后如何均动态的展现出来,使我理解了为什么扁鹊可预测蔡桓公疾病进展、仲景可预测小吏18年后当眉落而死,并非是神话和传说,而是可以做到的。

 

我所理解的系统辨证脉学就是遵循“系统科学”原理的中西汇通医学、时空整合医学、心身一体医学、诊治一体医学。将时间、物质、能量、意识整合一体的诊治体系。从这些角度解读才能真正理解,不是那种“现象(脉象)对应现象(疾病)”的脉诊。两周前刚刚给西班牙的一批学生大体讲解了一下我根据脉象判断疾病的方法和针灸方法,今天就将这几个案例与大家一起探讨,希望对大家学习脉学有帮助。

 

           

扭伤太常见了,我们可以凭脉立刻知道是堵塞在哪条经脉,太阳经,少阳经还是督脉,同时可以指导准确定穴,定手法。一般会收到立竿见影效果

上面的是我常用的穴位和手法,可以混合应用,也可以单独使用。

简单举例,这例患者脉象右脉尺脉内曲,并且刚,应指挺直,可以断定是病灶在右侧,而且是下方,腿部。刚代表气滞不通,且挺直明显,应该是疼痛加时间不短。所以果断采取泻法。左后溪是采取缪刺理论,后溪通督脉和太阳经。针后接着号脉,右尺脉刚性会减缓很多。是一种张力的减缓,所以可以断定效果好还是差,自己要心里有数。

 

 

是一例老年妇人。脉象有力,整体粗,上,代表体质很好,气血充足,可以排除虚证,脉势向上顶冲,尺脉不足,代表头重脚轻,下肢能量不足,容易出现膝盖痛,无力,小便黄,尿频尿急等等,加上粗而有力,当是虚实并存。

    

其多放松,散步,调畅情志。多说这一句话,可能会让患者更加容易养成习惯,避免反复发作。

    

例患者脉象以动,热,细为特点,动是一种细小的颤动在指下,躁动不安,代表情绪易烦躁,没耐心,敏感,易怒,着急。细代表思维局限,气血不充,热代表易烦躁,综合这几个因素就是焦躁不安状态,会引起失眠,胸闷,烦躁,口干舌燥,激动等等不舒服。

 

 

开大陵,在内经有记载,大陵有宽胸理气,调畅气机之功效,同时可以安神定志,除烦解虑,大家以后可以一试。

   

是一例年轻痛经患者,土形人,圆润有肉,痰湿体质,喜欢凉物,脉象有力,粗大,代表体质内热,因喜食凉物,久之任脉冲脉寒气重,热气上走,形成上热下寒之象,针对此脉象,应首先打开中焦气机,先针腹部中脘水分天枢,关元子宫等穴,再灵活调整,务必使脉象调匀,否则病必不除,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为治,这是灵枢经原话。

 

 

感病例非常常见,但有的来时缓慢,稍后高热不退,多见于小孩,这种情况我们要提前预防,避免小儿高热惊厥,抽风。

    

出孩子右手尺脉热势绵绵不绝,心想肯定要发烧。因其家长觉得孩子没啥事,想吃点中成药,所以我只能权宜之计。

  

家可以看看上图

次日孩子母亲告知孩子已经半边脸肿胀疼痛,热势比想象的还猛烈,遂立即嘱托更换方剂,给予上方调理两副,中病即止。

  

统辨证脉学指导我们临证看病看得更准确,更有把握,更能切中病机,使病人少受痛苦,这是我简单举的例子,还有许多案例,只要把握准确,可以救治许多患者,例如我接手治疗数例扁桃体化脓,医生均要求割除,运用中药顺利治愈,若割除,解决一时之快,留下无穷后患,还有胆囊、甲状腺等等,我们熟练运用系统辨证脉法,准备把握每个患者的体质和心理特点,可以运用相应的针灸疗法和中药,免除许多后顾之忧,学医、做医生是积德的事情,治的准确、用药得当,减轻病人痛苦,可以广济福德,若学医不精,轻则贻误病机,重则伤人害命于无形,黄元御说过七分药毒,三分病情,即是如此,我们不得不谨慎。所以要熟练掌握中医的望诊,问诊,闻诊,脉诊,方能合色脉,增加我们的判断准确性。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