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大概叙述了系统辨证脉学的由来、与传统脉的区别,及系统辨证脉学的优势。(系统辨证脉学与传统脉的区别在哪里?)

 

这一篇文章向大家详细介绍系统辨证脉学的感受信息即25对脉象要素。

 

上一篇文章中举例说明了,脉象要素与传统脉象的区别在于脉象要素是结合现代医学、科学知识而创立的,每一个要素都具有单一物理属性,且齐教授在描述脉象要素时,是直接明了说明脉象要素具有哪些属性,应该在哪个层面感知,都是人类手指所能感知的;

 

而古人在描述传统脉象时并没有明确指出脉象应该在哪感受哪且脉象描述的方法是通过取类比象的方式,过于抽象,因此比较复杂。

 

脉象要素-系统辨证脉学中感受信息的基本单位

 

脉象要素的形成源于古今脉学的理论知识,包括了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可诊有过之脉……夫脉者血之府也。

 

下图列出《黄帝内经》中已经明确提出几对相对立的脉,例如“长短”、“迟数”、“粗细”、“动静”、“滑涩”。

 

 

早在《难经·三难》曰:“脉有太过,有不及……何谓也?……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说明了脉有太过与不及,而到东汉时期,张仲景先生再次强调说明“脉当取太过不及”。

 

齐向华教授参悟了传统脉学,结合了血管生理学、血流动力学等知识,继承创新,提出了25对脉象要素。

 

这25对脉象要素,当中有13对要素是传统脉学有提过的,另外12对要素是新发现。

 

 

举一要素,“上下”。

 

“上下”首先见于《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膝胫足中事也”。说明在诊脉的时候,根据脉象位置对应体表的位置。

 

在系统辨证脉学体系中,“上下”这一对要素是指在轴向上脉搏的搏动范围超出了寸关尺三部。

 

 

齐教授所定义的“上下”有两种情况,一是与传统脉中的长脉相重叠,出现“覆脉”或“溢脉”现象。

 

另种情况则是一种独立的脉象要素,即脉体的缩短,三部脉整体向上移动,向远心端移动,形成脉动超出寸部,而尺部相对不足,出现“上盛下虚”;或三部脉整体向下移动,向近心端移动,形成脉动超出尺部,而寸部相对不足,出现“下盛上虚”。

 

这样的情况意味着人体的气机阴阳平衡被破坏,出现气机的升降失常。

 

当“上盛”时,说明气机逆乱于上,临床常出现头部或胸部的症状,有升无降则必然下虚,出现下部阳气的相对不足,则显示“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

 

“下盛”时,气机沉陷于下,常出现二阴、腰腿部的症状,则显示“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的征象。

 

因此“上下”,是在寸口整体部位、超过腕横纹和尺脉近心端,感受脉搏搏动的空间位置。

 

齐向华教授结合了血管、解剖生理学内容,提出在感受脉象时,感受的层面包括了脉管壁、脉体、血流及脉搏波。

 

 而“脉象要素”是一种能为常人手指所感觉的单一物理现象,人体手指的感觉可分为深感觉与浅感觉。

 

脉诊过程中常用的感觉有十四种,包括了:触压觉、振动觉、运动觉、实体觉、温度觉、位置觉、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图形觉、精细感觉、复合感觉、重量识别绝、质地识别觉、速度觉等等。

 

当我们摸脉的时候,通过使用我们的手指本能感觉,分别去感受脉壁、脉体、血流及脉波。

 

25对要素就是通过以上四个层面分类的,例如粗细,是指脉体即血管直径的大小。

 

 

那血管的衣服,就是血管壁,厚薄这一对要素,指的就是脉管壁的厚度,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与后天的影响,每个人的血管壁有薄厚之分。

 

延续传统脉方面,是将传统脉象进行了拆解,将一个复合性传统脉象拆解成几个要素。

 

之所以可以这般的拆解是因为齐教授明确提出了感受信息的四个层面。

 

例如,传统脉学中的“弦脉”,可以被降解成各别单因素脉象,分别在脉体和脉壁表现,包括了“刚、敛、直”三个脉象要素,血管壁的顺应性低,出现“刚”、血管壁扩张不及,表现“敛”、脉体的形态“直”。

 

感受脉象要素的四个层面

*血管壁

 

血管壁主要是感受它的厚度、顺应性及收缩舒张的态势

 

血管是人体内负责运输血液的管道。

 

由于血压的高低,血管壁会呈现不同的状态,而生活、工作、情绪、生理或病理等因素也会间接对它造成影响。

 

举个例子,多年从事体力劳动者,脉上会有血管壁硬、重按无力的迹象,那是因为他们常年劳累过度,气血亏虚了。

 

例如弹簧原本的韧性、弹性都是恰好的,但是在长期的外力作用下,质地改变了,就算不加压,它也无法恢复原型了。

 

当某些患者的左手寸部外侧血管壁紧、直,有硬绷的感觉,稍微加压感受血流层又感觉到血流不畅时,说明有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根据脉证的位置可以判断他的肩部有疼痛。

这就好像一条通畅无阻的水道,被垃圾堵塞,水流就不顺畅了。

 

患者在感受寒邪后,大夫手下会感觉他的血管壁拘紧回敛、直,并有凉气透出。

 

大家可以想象水母运动的形式是呈现反复扩张收缩的,人体内的血管壁也一样,随着血流压力等因素,它会不断地扩张收缩。

 

当寒邪侵袭人体的时候,会使人体的血管壁扩张有限而迅速回缩,因此指下就会有血管壁收敛不舒的感觉。

 

血管壁上还会存有谐振波。

 

谐振波是什么呢?

 

谐振波其实是除了脉搏搏动之外,脉上存有一种特定频率、波幅、波长的波动,是一种细微的颤动、抖动,那感受就好像大家的手指轻触到正在振动的手机。

 

例如一个生气的人,最明显的就是能看见他脸红耳赤,甚至浑身发抖,那大夫是如何从脉象知道他生气呢?

 

生气的脉象表现最典型的是左关凸起包块,并伴有高频率的谐振波,手下能感受到又热又强的辐射感,那感觉就像手上拿着发热而且振动的手机,既有辐射热又有振动感;

又或者干燥的冬天,手在接触毛衣时产生的静电,指下有电手的感觉;而伤心的谐振波与生气时的是相反的,它的频率较低,手指下就是细微的颤动,会给手指头带来麻酥感。 

 

*脉体

脉体是指脉的形态特征

 

就好像一个圆柱体,有两个底面,周围有个侧面,而每个人的脉体,因个人的体质、心理、生理状况不一样,会表现不同的形态。

 

例如思虑过度的人,他的脉体会呈现一条弯曲的小溪状,又细又弯。

脾气急、易头痛的人,他的脉体,除了原本的脉位,还会有往腕横纹上移的趋势,超出了原本的位置。某些人的脉体挺直,就好像一支铅笔,说明此人性格耿直。

 

*血流

 

感受血流的质地、流利度、浓度、温度等特征

 

人体的血液有着各种不同的有机物质,因为所含成分不同,所产生的摩擦力也会有差别,因此它的力度、速度、浓度、流利度也会不一样。

 

例如血虚的人,因为血液内容物较少,分子间摩擦力降低,大夫会感觉自己手下像摸了一片滑布,犹如丝滑、细嫩的皮肤。

 

某些身体较弱的人,容易受邪气侵袭,这是因为他的正气不足。这就好像,一栋建筑物地基不稳,地震来了就塌了。

 

什么是气呢?

 

气是身体里无形可见,极精微的物质,负责防御、温煦、并推动血、津液的运行。

 

包括运动、说话、思考等等都要靠气来推动。所以气血不足的人,常常表现出无力、困倦、少气懒言等等,脉就好像一条流速缓慢的小溪。

大夫感受血流层的温度,并根据手下的感觉区分出凉、冷、温、热或常温,就好像我们喝水的时候,舌头能辨别水的温度。

 

例如感受风寒的病人,病位在表,大夫在诊他的脉的时候,手下会感受是冷的,就好像手拿着一杯盛满冰水的玻璃杯,玻璃杯传递给手的感觉是冰的。

 

*脉搏波

感受脉搏波的扩张和收缩

 

脉搏波是脉搏跳动时产生出一连串的波浪似的波动,可用手指去感受脉搏搏动时表现不间歇的波动。

 

这脉搏波,是由不同高度、速度、长度等不同的小波而组成的。

 

前面说了,气是负责推动人体血液的运行。当气血不足时,脉波就会变短,病人表现出易疲倦,稍微活动就会气喘吁吁,反应也较迟钝。

正常生理状态下,身体素质好的人,气的推动作用下,波动传导的距离长,不仅表现身体健康,且头脑思维敏捷。当气的推动不足时,脉波的高度不及,就会出现倦怠嗜睡。

 

因此感受脉象信息必须知道脉体、脉壁、血流、脉波要素。

 

写在最后

 

看完了这篇文章,是否对系统辨证脉学稍微了解了呢?是否想知道如何组合这25对要素进行辨证论治呢?继续跟进,不要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