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案:

周某,男,35岁,警察。因发烧40度来诊。

三天前,患者突然开始发热,体温38.5摄氏度。就近于省委机关门诊部诊治,诊为感冒发热,予静脉输液。

当天输完以后,体温上升至39度5,第二天再次输液,上升至40度。后第三天体温仍然40度,无法退热,患者,烦躁,头胀欲裂,于是求诊。

整体脉象刚,粗,敛,寒,深按数疾有力搏手外挣感。

局部脉象:右关粗包凸,刚硬,满关,寒,脉壁内敛之态,深按脉势外挣数疾;左关粗包凸,刚,寒,较右关凸小。

脉象分析:脉刚敛寒为寒邪。关包凸外挣乃寒邪郁闭于关部,右关大于左关,乃脾胃为本,肝郁继发。寒气郁闭阳气于内,搏击相争,乃发热,寒则刚敛,热则脉张变粗,势头外挣。不耐以抗生素苦寒,不能助邪外出,顺势而发,反而压制郁闭,故体温不降反升,郁闭之阳欲发,寒邪及寒药压制,故除体温攀升,内外交争而烦躁。

问及患者是否三天前饮冷,患者恍然称是,三天前执行完任务大热,饮冰箱酸奶。之后发热。后治疗后越来越厉害更觉郁闷烦躁,自觉周身及头部压迫欲爆炸感。

治疗:1、点刺拔罐放血,大椎,至阳,肺俞书,肝俞,放血,给邪气以出路。

2、针刺+艾灸治疗,针刺百会、合谷列缺中脘足三里太冲,百会神阙双涌泉艾灸。一平衡针灸。

放血后患者头痛减轻,不烦躁。针灸五分钟后,脉刚敛势减弱,约十五分钟胃脘部略有寒气外冒,很快消失,后逐渐觉四肢布暖。艾灸两遍未再不适,量体温38度。嘱喝热粥休息。次日晨电话告知体温36.8摄氏度。

齐向华:寒包火

陈云:嗯老师!治疗上因势利导所以效果快捷,得益于脉诊对病机的把握。

齐向华:很好

陈云:这例患者我细体会脉内热象不显,但外挣之势显剧

学员1:陈老师,患者沉取数疾是指重按脉率及血流速度快吗?有没有底层血流热感呢?

陈云: 应该来讲,我所见仅仅是病机转变过程中一个阶段的脉象,病机质和量转变过程肯定脉象随之变化。也可以说寒和热不会一定是这样一定是那样的脉象要素显现。但是主体脉象要素告诉我们性质了,就不影响我们治疗

陈云:看我说了半天不如老师一句总结,才想到您书中已经明确描述这种“能浮"

学员1:能浮,这种脉象我没有体会。是不是有脉强、动、来驶去怠、高太过综合起来的意思:

学员2:能浮是有一种向外冲的感觉见于发热前期

学员1:冲击力不一定很强是吧

学员2:不一定,这跟内邪轻重有关

学员2:我的理解是脉力由深层向外透发,就是发力启动点更深,而不是血流整体的外在势能,不知对不对。

学员1:谢谢齐老师,好像有点明白了,碰到这种脉的时候应该能诊出来。

齐向华:明白了这,就知道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的用药指征和区别点了。

学员1:麻黄汤是脉壁紧速,脉势不能透出来,麻杏石甘汤是热量蒸腾而出,一派外发之象。

齐向华:还有血管壁是凉的

陈云:@学员1  寒的质和量决定了其脉壁的刚的强度和势头。所以不拘于一定是原方原药。临床上我们活用方剂,掌握病性后在剂量变化上来调治疗寒性强弱。比方夏天完全可用麻黄汤,如空调寒凉,但可根据吹空调寒的强度在脉上反应的寒性当量,我们可以调控麻黄的量,1克也可,10克也不能说不对。完全在辨证辨治。

李晔: 谢谢齐教授!这点我很有共鸣,赞同老师您有关张力的思考。

齐向华:说说你的理解,有时间讲讲您的实战技法,将来可以和脉象特征结合起来。

李晔:教授好!我想,我要很好的体会了才敢说。我是比较感性的,手感和空间感觉很好,用西医的换位思考可以。但是,西学中的医生中医理论方面逻辑思考还很欠缺。脉诊要搞好了,中医基础理论还是要加强的。

齐向华:把些技法用在急危重症处理上,我是干急诊出身,喜欢用中医应对重病。

李晔:脉诊诊断急危重症方面我比较注重,因为重症的筋膜张力大,脉证特征明显,甚至能在脉管上看出人体形状,在严重痛症时,可以看到寸口极细微的脉络网,用针尖(不进针)点至在靶点,往往能能解除痛症。

学员1:人体处处有全息!

李晔:不只是全息概念。人体的脉络是一张大网,发病时,网的张力一定存在而且有方向性,抓住这个主线,纲举目张……所以,我现在脉诊和针灸都有这方面思考。脉诊我不仅仅是触,而是望和听(用手指听);针灸是望穴揣穴在先,脉诊结合也比较多。我觉得,中医要务实了,不是想着去赚钱务实,而是要有真本事,不能靠纸靠帽子吃饭,要有技术技巧,当然,知识是基础。不过不能只是纠结在知识碎片中。像齐教授这样集大成者才是真正做学问的。

齐向华:你学西医的加上中医的时间维度思维就非常不得了。运用西医血管生理与中医理论相结合脉诊就成了,有真功夫 !

李晔:惭愧了,齐教授。我真的学识不够。只是喜欢观察和动手,根据眼睛看的和手下感知的去一点点的验证经典,而不是从故纸堆拿来看看拿个啥能用就抄来用,一路走来就有了很多真实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