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背景

“系统辨证脉学”是齐向华教授在继承了古今传统脉学技术和理论的基础上,融入了多学科的知识,结合他本人的临床经验而形成的一种特色脉学理论体系和脉诊技术。

不可不知的重要元素·脉象要素

“系统辨证脉学”的一大特点即是“脉象要素”,脉象要素的形成源于古今脉学的理论知识。

包括了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可诊有过之脉……夫脉者血之府也。

上图列出《黄帝内经》中已经明确提出几对相对立的脉,例如“长短”、“迟数”、“粗细”、“动静”、“滑涩”。

早在《难经·三难》曰:“脉有太过,有不及……何谓也?……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说明了脉有太过与不及。

而到东汉时期,张仲景先生再次强调说明“脉当取太过不及”。

清代周学海先生汇通24脉,他认为脉象可分为四个纲要,即位、数、形、势,并根据这四个纲要提出了一些两极化的脉象。

齐向华教授参悟了传统脉学,结合了血管生理学、血流动力学等知识继承创新,在五个维度即位、数、形、动、质的基础上,提出了25对脉象要素。

“脉象要素”是一种能为常人手指所感觉的单一物理现象,用以表征脉象信息。

指的是空间位置,包括了“浮沉”、“上下”、“左右”、“内外”。

指的是时间要素,包括了“迟数”、“结代”。

指的是几何形态,包括了“粗细”、“曲直”、“凸凹”;张力要素包括了“刚柔”。

指的是长度要素,包括了“长短”;波幅要素,包括了“高深”、“来去”;速度要素包括了“怠驶”、“缓急”、“进退”、“敛散”;谐振波包括了“动静”;流利度包括了“滑涩”。

指的是质地要素包括了“稀稠”、“枯荣”、“清浊”、“厚薄”;压力要素包括了“强弱”;温度要素包括了“寒热”。

它的特点

上述脉象要素与传统脉学的差别在于,每一个脉象要素都具有单一的物理性质。相对来说,一个传统脉学的脉象,依系统辨证脉学而言,往往是由多个脉象要素组合而成的。

例如,传统脉学中的“弦脉”

依系统辨证脉学而言,包含了“刚、敛、直”三个脉象要素,因此能进一步细化对“弦脉”的认识,补充完善传统脉学的内容。

它的优势

系统辨证脉学里最重要的元素脉象要素即可以独立表征机体特定生理、病理和心理特点,又可以组合成为“脉象系统”从整体角度全面反映人的身心状态、情志经历、西医疾病,将“脉-证-治”一体化。

因此掌握“脉象要素”是契入“系统辨证脉学”的关键要点。

例如“细”可以用来表征一个人的体质较弱,又可辨他的心理状态,细心胆怯或思虑操劳的人往往脉就比较细。

它的易懂性

由于脉象要素是由单一物理性质的这个特点,因此系统辨证脉学容易较传统脉学更容易学习和掌握,因为它更加形象化,那些要素的“名字”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常用的形容词,如果用一条河流来比喻我们的脉,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图片:

粗细实际是是说明脉搏桡动脉周径范围的大小,从上面的河流图理解,就更形象化啦!是不是很容易呢?

它的易学性

由于每一个要素都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千万不要死守于它的定义,而是以宏观的视野去理解它的含义,把对每一个要素的理解转换成生活实物,不仅不枯燥,而且能更快掌握!

例如“曲直”这一对要素,什么是曲呢?就是弯弯的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用“曲直”来描述物体的形态。例如下图的河流就是弯曲的。

什么是直呢?直就是不弯曲的,挺直的,例如下图的公路。

而在脉象要素中的“曲直”是用来说明桡动脉脉管呈现的形态,可以表征病邪的性质和人们的心理状态。

例如“刚柔”这一对要素,就是俗话说的硬软,说明东西的质地。当我们触碰到铁线之类的物品,我们第一个反应就是很硬,而摸到毛毯之类的就会感觉手下柔软、顺滑。

那“刚柔”在脉象要素中是用来说明脉管壁的“硬软”,当在患者左手尺脉外侧的脉管壁出现“硬”,就能提示患者左半身的腰腿部位有疼痛不适。如果要确定患者是腰部疼痛还是腿部疼痛呢,就须在尺部再细分。

这种点对点的模式,能让医者更快更容易掌握患者的局部症状,同时再根据其他脉象要素找出病因病机,从而辨证论治。

想要学好脉学,首先一定要有兴趣哦!

学中医,习脉学

扫描下方二维码

了解徐彤辨证脉学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