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练习的过程中发现血流层次的脉象要素提取最为困难。有什么好招吗?要透过皮肤、血管壁去感受血流的确不易啊。

齐向华:这就需要练反应时间了。脉诊中反应时间的训练,主要采用金伟的分段练习法比较适宜,将脉搏的每次搏动的升支和降支耗时分成两分,待到对1/2搏动耗时感觉很清晰时,再将升支和降支各分成三份,认真加以体会;逐步的向下延伸,最终反应时间达到约0.1秒的范围,在这个时间段中——也可以称之为“点”,运用我们人体的各种感觉功能体会振动起伏的大小、形态学的改变如凸起、凹陷、空间的形态如何等,传导速度的改变和细腻感的改变。

寻找自我的体会为第一,有了特征体会再对书。最好是先找到特征再返回书中去加深体会和意义辨别。实践永远是第一位的,其他都是次要的,理论只是解释的工具而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感觉不谈脉象,绝对了点。把感觉说白了,又只记书了,脑子里总是文字。

滕晶:脑子里先不要带着脉象要素的框。切诊后,自我体会,能够重新回顾非常重要。很多人带着脑子框去找,而我认为应以自已的第一感觉为主。这也就是虚静为保。如牛吃草一样,再进行反刍。

王鹏:先别从逻辑上去想这个,还是手感为上。想的越多越坏事。脉的起和止总可以找到吧。那两端就把握了,然后在中间过程上下功夫,这个时间段会拉长的。思维越细致,时间会越长。说白了,这个法不是练的指感,而是脑子。

齐向华:反应时间+感觉灵敏度+经验认知=微观脉法。初入门者不可一开始就学偏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注重一个或几个感觉通道的训练,就会屏蔽其他通道的训练,日子久了习惯性走偏,临床就漏掉信息的采集了。就如同唱歌的,七个音节都要练,不能只练一个或几个音节。

王鹏:当然,摸不出也许是对人的一种保护。功能是在能力范围之内的。老想单一拔高一项,不成。我们是业内人士,还知道应该找反应速度而不是手指头。手指没错啊。外面的更不知所措了。打开这个通道,不难。手指还是那个手指。可真若那么敏感了,人会受不了。所以还得全面发展。找到短板,下功夫。脉学事业的发展,要靠各位的共同努力。一个是尽快达成共识,消除成见,别让私心阻碍了智慧;二要炼成大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