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向华教授有着20余年的中医急症和神经内科的工作经历。急症和神经内科的患者,多有意识障碍或失语,或者不能明确诉说病患的具体情况,大部分临床资料都需要通过询问病人的陪护者间接获得。通过这种途径获得的病情资料或多或少的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于是齐向华教授逐渐产生了以客观体征作为证据进行中医辨证的认识。脉象作为客观体征的重要来源,既可以显示人群体质和个性的基本特征,也可以表征患者的病因病机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临床辨证用药和预防调护提供客观证据。脉象在中医辨证施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促使齐向华教授在临床工作中十分重视脉诊的学习、研究和应用。

    通过多年的脉学研究,齐向华教授发现:经典脉学的理论体系僵化,缺乏对现代相关理论的兼容性;脉象特征表述缺乏科学规范;脉象表征对象混乱,缺乏与症状或病机之间的特定的对应性;传承教育模式不符合现代心理学认知的基本规律。诸如此类,使脉学由古至今一直处于“心中易了,指下难明”的尴尬境地。为使脉学体系更加充实完善,使脉诊学习有法可循,使脉象变得简单可察,笔者在融合古今和自己脉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系统论的基本特性和基本规律,运用中医学、认知心理学、现代信息学和物理学的基本原理,重新构架脉学理论体系,逐渐形成了具有独到见解的、容纳多学科、涵盖多层面的全新的脉学体系——系统辨证脉学。

 

    “系统辨证脉学”是齐向华教授20余年的脉学研究成果,揭示了脉象系统所包含的基本脉象要素的物理特性、认知方法及其要素、层次之间的关系,旨在为辨证施治提供不同层次的客观依据。系统辨证脉学有两个主要特点:系统性和洄溯性。系统性是指本脉学体系充分体现“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笔者运用物理学语言,将传统脉象分化成单一变量的25对脉象要素;强调脉象要素与要素之间、层次与层次之间、要素、层次与系统之间的联系;通过脉象要素、层次之间的联系,表征疾病的不同层次,如病因、病机、病位等不同系统,抽丝剥茧,层层相扣,进而形成“脉证相应”“脉方相应“的治疗和调护系统。洄溯性主要有二:一是本脉学强调从人类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出发,运用手指的感觉功能来体察脉中物理现象,这是对脉象信息认知的洄溯;二是根据患者当前脉象特征的表征意义进行推理,判断疾病的病因,即对疾病过程流的洄溯。

    系统辨证脉学是当前研究领域中一个开创性的体系。新事物和理论的出现必定存在不足,如脉象要素的进一步分化;分析原则的进一步归纳;常脉标准的确定等。还有许多尚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有,单一脉象要素所表征意义的深入认识;在实践中发现新的脉象要素和要素间的联系规律,使得其辨证功能更加精准;建立各对脉象要素的正常和异常标准及整体脉象的健康标准;开展对各对脉象要素的系统研究,分清其所包含的更深层次;开展系统辨证脉学的客观化研究和建立数学模型等。因此,齐向华教授将系统辨证脉学的相关理论和部分临床实践进行整理并付梓面世,以期为中医从业人员提供脉学学习的可选途径;并殷切期望诸位同道对本书的相关内容提出宝贵建议,以期不断充实系统辨证脉学体系,将中医脉学发扬广大!

“系统辨证脉学”—理正了脉学研究发展的方向

经历了多少年的脉学研究,出现了许多的脉学研究成果,但是始终没有一个一一贯之框架,“系统辨证脉学”在这方面给予了探索。

    1、脉象应用研究:脉学的作用主要是指导辨证论治,诊断西医疾病只是其中一个部分。脉诊不但能够诊断西医疾病,重要的是能将其发生过程中的种种因素表征清楚,这些就是中医的病因病机等。这也是中医干预的优势,坚持这一点是脉学的应用方向。

     脉象应用研究主要是研究脉象特征、脉象特征之间的关系对疾病所表述的意义,分述就是病因、病机和西医疾病脉象系统,及脉方(药)相应的规律。

    2、脉象识别技术研究:如何认识和表述脉象特征是认识方法的问题。个人认为应该回归到人们的感觉本源上去,开发和利用人体感觉的本能,提高技术,是技术层面的问题。

     脉象识别技术研究就是人的手指感觉系统开展最大限度开发;脉象特征之间对感觉的相互扰动影响;脉象感觉的系列认知和思维等,以提高技术为宗旨(好像这几年自上而下的忽视了中医技术的学习、推广和研究,注重理论推演、窃取西医之狐涎以实验证明中医理论的某一方面的正确性、炒作古人或故人等)。

    3、脉学深化研究:脉象研究的深化是使之具有长足生命力的必由之路,以脉象特征物理性质为中心开展脉象客观化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以脉象特征形成机制为中心的“脉藏”研究;以培养脉学各方面人才为中心的客观标准化教学研究。

   以上诸方面是未来脉学研究发展的方向,不是只注重脉象特征对应疾病的单一模糊传教。

"系统辨证脉学"—用系统学观点认识分析脉象系统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此不赘述。

    脉象是多种感觉、多种性质、多种形态时间与空间交错的信息集合体,古人在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时,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当时只能够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来比喻和定义脉象(如弦、芤),或进行形象的描绘感触到脉动时的心理体验(如"如雨粘沙"、"病蚕食叶")。将复杂的脉象信息集合分成了二十八类现象,事实上这是古人大致的一种分类,就某些特定的复合因素脉象其内在所包含的元素具有不确定性,如"弦"脉主疼痛、主痰饮、主肝郁、主伤食、主抽搐等等。虽然这些疾病都表现出了"弦"脉,但是真正落实到具体临床疾病上其感觉会出现差异,也就是说虽然都是弦脉,主痰饮的弦(金氏脉学的气管痉挛脉)与主疼痛的弦(许跃远氏的边脉)与主肝郁的弦(本人认为的过度关注脉象)各形态感觉不相同,这些都是组成"弦"脉的内部元素变化使然,就会出现单从字面不进行临床实际体验分辨的话,就很难据脉定病。因此,必须将古代的多因素脉象进行进一步的分化,才能够提高脉象诊断的准确性。

    对复杂系统现象的认识只能运用系统论观点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整体意义上的脉象虽然复杂,但可以分化成单物理性质的脉象要素,而且脉象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疾病的各种各样层次具有表征关系,这就使得我们通过脉象可以了解清楚患者发病的完整过程流,据此判断造成疾病的直接责任因素和传变情况,从而展开立体式的治疗。这就是一个完整的辨证论治过程。

系统科学的引入,不但能够提高脉诊的准确度、清晰度等,而且为脉象研究引入现代科学(如数学)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打下了基础。

“系统辨证脉学”—阐述了对“辨证论治”的理解

  “辨证论治”是中医整个诊疗活动的中心,是通过一定手段技术并与相关的理论结合,最终达到一定的目的。

    “系统辨证脉学”体系认为,这个活动分为二个过程。一是辩证,就像刑事案件的侦破工作,首先要搜集证据(主要是客观证据),这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和专业性特点,这是以后一切工作的基础,证据搜集的越充足、越细致、越全面则越能够保证结论的正确性(从古至今“重文字教育,轻技术培养”的思维习惯导致我们至今没有做好这部分工作,我们所培养出的中医院校学生就像是只会背诵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基本没有掌握的士兵,时间一到就被推向前线,其结果可想而知。这种情况还在延续,还在钻进古书中挖掘什么);其次则是按照一定的理论和逻辑关系,进行推理判断,最终形成的是一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全貌,并且能够清晰的辨别清楚事件发生发展的主要责任者,站在终点进行整过程的回溯,环环相扣,历历尽在眼前。这就是“辨证”。二是论治,就像法院的量刑审判工作,根据客观事实,找出的事情的主要矛盾方面,基于恰如其分的解决措施。

     脉象以其客观复杂性,能够很好的体现疾病过程的方方面面,其特征能够成为对疾病发生发展判断和推理的客观“证据链”,因此掌握了脉象诊断技术,就是掌握了俯视疾病全过程的技能,一切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