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某,女,64岁,2012-12-22,一诊。

主诉:头晕一天。

现病史:患者自述于昨天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头晕,伴视物旋转,不敢睁眼,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肢体麻木,无肢体活动不利,无四肢抽搐,纳少,眠差,偶有尿失禁,大便可。

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年余,口服非洛地平缓释片(波依定)控制血压,血压控制尚可。

生化检查结果:低密度脂蛋白:4mmo1/L,载脂蛋白B:1.67g/L

舌象:舌淡红,苔薄白。

脉象:(1)整体脉象:稠、滑、缓、动、刚。

(2)左三部整体脉象:刚、敛、动、稠;右三部整体脉象:稠、滑、直。

(3)局部脉象:左寸关脉:桡侧壁张力增高,外侧有一线状脉;右寸关脉尺侧壁张力增加,内侧也有一线状脉;右关脉稠、厚。

脉象分析:患者体型偏胖,面圆,头大,肩背丰厚,腹大,再加之整体脉象厚、稠、滑,说明患者为土形人,胃肠道功能较好,平素饮食较丰富,食量较大,嗜食肥甘厚腻之品,易生痰浊,反应到西医检查指标为血脂偏高;患者左手脉象刚、敛、动,说明患者平素心里紧张度较高,脾气较急躁,左手脉动且谐振波密集刺手感表明患者处于烦躁焦虑的状态,此时易郁而化热扰动肝火上冲而为眩晕;左手寸、关部桡侧壁张力增高,外侧有一线状脉说明患者外感风寒,邪气束表,所郁之肝火不得外发而更易上冲头目而表现为眩晕、眠差等症;右手寸、关部尺侧壁张力增加,内侧也有一线状脉表明肝火内犯脾胃,胃气不降,逆冲于上则为呕吐、纳差。

诊断:眩晕

病机:外邪束表,肝郁化火

治则:解表散邪,疏泄郁火

处方:荆芥12g  防风15g   前胡12g   柴胡15g   枳壳12g   川芎12g   半夏9g

云苓20g  羌活12g   独活9g    甘草6g    黄芩12g   苍术20g   白芥子9g    白芍30g   当归15g

                                         7剂,水煎服,日1

    本案采用荆防败毒散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灵枢·大惑论》中这样解释眩晕,“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说明内伤劳倦,耗散神气,气机郁滞,加上外邪趁虚而入脑目而致眩晕,所以治疗时要祛风解表散邪,邪去气机调达则神自安目不眩。所以在治疗时既要“火郁发之”,清泄肝火,还要解表散邪。在古方“泻青丸”中用羌活、防风,在“宣木方”中荆芥、防风来恢复肝主疏泄的功能,调畅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运动。荆防败毒散出自明代张时彻的《摄生众妙方》,其主要功效为发散风寒,解表祛湿。此方中应用了大量的祛风解表和辅助祛风的药物,用荆芥、防风一类“辛温而不燥”的药物温和祛风解表,又不耗肝血,符合“肝体阴而用阳”的特点,羌活、独活这类辛温的药物升散解表散寒、祛风胜湿,现代药理证明羌活、独活能够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有氧呼吸,配以川芎“祛风解表,活血通络”同时又可助诸药上达头目,枳壳、白芥子理气宽中,化痰消积,助诸药功能发挥,使之气机通畅。方中的当归、白芍又顾及到肝的功能,养血和血,使肝的藏血和疏泄功能恢复,才能发挥濡养之力,也是“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体现。用柴胡这类辛凉解表的药物,疏泄少阳郁火,配合苦寒黄芩直泄肝火,这是应用“小柴胡汤”(“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伤寒杂病论》)和解少阳,发散郁火,疏泄少阳气机的道理。用苍术、云苓也是考虑到患者的体质属于土形人,易生痰湿的特点,用两药健脾化湿,且苍术兼有疏散外寒的作用,用半夏降泄逆恢复气机。全方共奏疏泄郁火和解表散邪之功,同时兼顾到患者体质和个性特点,正对病因病机,患者服药7剂后眩晕即有明显的好转,效不更方,上方不变继服7剂,患者诸证皆消,嘱患者平素注意饮食清淡,同时要注意调畅情志,切勿急躁。

小结:本则眩晕脉案,通过辨证施治,达到满意的效果。这提示我们在临床中,要灵活“辩证”,切不可人云亦云。任何疾病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以“过程流”式发展的,而且在整个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个人的体质与个性往往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临床诊治疾病过程中,应紧紧抓住疾病的“过程流”,揭示疾病的演变规律,从而使得临床辩证论治更加客观、准确。

                                         齐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