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疗效显著,已经得到国际的普遍认可。但是有些时候患者针灸推拿治疗一段时间,病情却未明显改善。究其原因,主要是辨证不准,定位不明确,不能恰当的进行施针和推拿所致。

  今天的内容为“脉学对针灸推拿的指导作用浅析”,依据齐教授的“系统辨证脉学”及临床跟师经验提出。利用“系统辨证脉学”的相关知识可以准确的把握患者的体质、心理状态及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疾病的性质和疾病发展的趋向等,即辨识整个疾病过程。脉诊过程中,医者根据患者从而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辨证循经取穴,进而达到辨证准、定位明、治疗效果优的目的。

首先来讲:为何脉学可以指导针灸推拿。

接着进一步再讲:系统辨证脉学怎样进行指导针灸推拿。

一、为何脉学可以指导针灸推拿?

《中医脉诊学》中赵恩俭老师讲:“脉诊起源于经络和经络检查,由于后来不做经脉的检查而是为了诊病辨证,脉诊就由诊全身经脉逐步简化为独诊寸口之法了。但溯其来源,脉诊是出自经脉诊的检查。”赵恩俭老师进一步阐明道:“经脉检查是脉诊的起源。独取寸口则是脉诊在这一历史历程的完成阶段,至此,‘脉’的含义亦自经脉、血脉转化为指脉的跳动了。”

然而我们不禁问道:十二经脉都有动脉可循,为何独取寸口?如此坚定的判定脉诊与经络的关系,又有何依据?

《难经》对此做出过最权威的解释。一难曰:“十二经脉,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为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取法于寸口也。”此难开章明义地提出“独取寸口”的诊脉部位,并从两个角度全面的阐明了“独取寸口”的理由:一者,寸口为“手太阴之脉动也”,明确说明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经脉脉动处。《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五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由此可见寸口脉的搏动可以反映手太阴肺经气血及肺脏生理病理变化。

二者,寸口为“脉之大会”“五脏六腑之所终始”。脾胃为生化之源,能够受纳运化水谷以充养周身气血。《内经》:“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所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手太阴肺经与足太阴脾经同属三阴经中的太阴经,从而是相通的。脾主统血,肝主藏血,心主血脉,鼓动血脉运行,且十二经气血循环起始于胸腹部,终止于肺,营卫运行起止处都在手太阴。正应了“终而复始”的自然规律。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经脉的搏动处,因此寸口部能够反映全身脏腑气血的变化,为“脉之大会”“五脏六腑之所终始”。

  经络是脉诊的物质基础。水谷精微化生的营卫经脉气,循经络布散周身且濡养脏腑、肌肉、关节;同时脏腑气血经由其所归经脉分别作用在人体。正如《黄帝内经灵枢·本藏》所讲:“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气血为携带信息的载体,通行信息的通道为经络。因此阴阳平衡或失衡,脏腑或盛或衰,都能通过气血转变为病理生理信息沿着经络传递于周身,最终输汇于手太阴肺经,并且集中反映在寸口的相应脉位上,寸口脉为五脏的缩影这一说法确有其事。手太阴肺经在寸口的脉象状态可以反映全身的生理病理改变,可以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向,邪正斗争的变化等。

  针灸推拿皆以经脉理论为指导,而脉诊源于经络却高于经络,因此脉诊对于针灸推拿的指导,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

二、系统辨证脉学怎样进行指导针灸推拿?

《医宗金鉴》指出:“气血瘀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淤结之种,其患可愈。”隋唐在太医署赋予按摩博士的功能即“掌教按摩生以消息导引之一法,以除人八疾,……凡人肢、节、府、藏,积而疾生,导而宣之,使内疾不留,外邪不入。若损伤折跌者,以法正之。”《太清导引养生经》说“所以导引者,令人肢体骨节中诸邪气皆去,正气存处。有能精诚勤习履行,动作言语之间,昼夜行之,则骨节坚强,以愈百病。”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将学长生之始,须行导引,调于经脉也。”《景岳全书》也认为“有如按摩导引、针灸熨洗,可以调经络之气。”《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则认为:“夫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用自殊。治之,随其腑俞小施针灸之法”。《扁鹊心书》卷中:“中风,此病皆因房事、六欲、七情所伤。真气虚先灸关,为风邪所乘,客于五脏之俞,则为中风偏枯等证。治法:元五百壮,五日便安。”由此可见,自古以来针灸推拿对于养生和疾病治疗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合理的运用系统辨证脉学指导应用针灸推拿,在临床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众所周知,齐教授的“系统辨证脉学”开启了脉学史的新纪元。首次将“辨证”“系统”与“脉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新的视野探讨和阐明了脉的系统性和规律。不仅深化了经典脉学,而且原创性的提出了25对脉象要素。其中包括脉体要素、脉管壁要素、脉搏波要素和血流要素。这25对要素需要依靠指下触压觉、运动觉、振动觉、实体觉、温度觉、位置觉、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图形觉、精细感觉、重量识别觉、质地识别觉、速度觉等。不仅引发了我们脉学指导取穴的新思路,更为脉学对针灸推拿的指导作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齐教授在临床上经常运用脉学的相关理论,在把脉的前提下寻找病人的压痛效穴,从而进行经脉的疏通,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得到了病人的一致认可。这件看似简单的治疗模式的背后其实暗藏玄机。齐教授充分调动。齐教授把脉时不仅寻找脉象的组成要素,更重要的是关注和判断组成要素之间的动态作用和内在规律。脉象作为机体状态的外在表征,是机体信息的集合,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因此,在分析脉象及脉象要素时要注意运用系统的原则整体把握,从而准确的寻到患者的压痛效穴,再运用针刺或击、拍、揉、按等按摩手法进行穴位刺激和疏通,只有这样才能在针灸推拿方面起到四两拨千金的疾病治疗效果。

                                          李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