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紊乱状态”的概念与内涵是齐向华教授在研究中医睡眠医学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失眠症的发生和维持以心理紊乱为背景”的创新性观点,彻底改变了中医对失眠症的传统认识,将失眠症发病原因归结为心理背景的紊乱,缕析出五种常见的心理紊乱状态,即郁闷不舒状态、烦躁焦虑状态、思虑过度状态、精神萎靡状态及惊悸不安状态。以“中医心理紊乱状态量表”研究为基点,开展了心理紊乱状态与个性、心理紊乱与机体气机运行紊乱病机的相关性研究,形成了“心身并治理论”下的理论、诊断、中医方药及心理治疗方法等。从而建立了“中医心理紊乱状态”理论和诊治体系,发展了中医心理学和病因病机学,并总结提出了疾病的发生与中医心理紊乱状态的密切相关性。
“中医心理紊乱状态”从心理学层面构建出符合中医特色的完整理论和评价体系,在中医睡眠和情志病领域开创了新的研究方向,制定出药物、针灸和心理治疗等多样的干预措施,不仅适用于指导治疗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患具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将“心理紊乱状态”理论应用于大量躯体性疾病的辨治中,有助于临证的诊断与防治。并且通过脉诊进一步发现了心理紊乱状态与经脉闭阻致病之间的病理联系,研创“分经辨治,疏经导气,身心兼调”疗法,针对不同心理紊乱状态产生特定经络和部位的阻滞,施以相应的调理,对躯体和心理状态起到双向调节的作用,从而达到从根源上治疗疾病的目的。已将上述辨治模式应用于抑郁症、脑血管病等常见多发病诊疗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